花椒的藥用價值與使用禁忌
花椒的基本信息
花椒味辛,性溫,有小毒,歸脾、胃、腎經(jīng)。具有溫中止痛、殺蟲止癢的功能。
不同炮制方法的功效
- 生花椒:有小毒,辛溫之性甚強,外用殺蟲止癢作用佳,可用于疥瘡、濕疹或皮膚瘙癢。
- 炒花椒:炒后可減毒,長于溫中散寒,驅蟲止痛,用于脘腹寒痛,寒濕泄瀉,蟲積腹痛。
花椒的藥用配方
- 治老人衰弱,病后脾腎陽虛,腰冷腳弱,齒牙浮動:椒紅、小茴香等分,微炒后研細末,煉蜜為丸,每服3 - 6克,一日2次。
- 治慢性萎縮性胃炎,肥厚性胃炎,消化不良,脹悶:椒紅(微炒)、干姜、橘皮、甘草等分,研末(或為丸),食后服,每服3 - 6克,一日2次。
- 斷奶回乳:取花椒6克,加水400毫升,浸泡后煎水煮濃縮成200毫升,再加紅糖30 - 60克,于斷乳當天趁熱一次飲下,每日1次,約1 - 3天可回乳。
- 肋節(jié)風痹,關節(jié)腫病,肌肉瘦削,四肢不遂:椒紅500克,炒研末,嫩松葉、嫩柏枝各250克,微炒后研末,酒泛為丸,食后服,每服3克,一日2 - 3次。
- 治禿頂:適量的花椒浸泡在酒精度數(shù)較高的白酒中,1周后使用時,用干凈的軟布蘸此浸液搽抹頭皮,每天數(shù)次,若再配以姜汁洗頭,效果更好。
- 治痔瘡:花椒1把,裝入小布袋中,扎口,用開水沏于盆中,患者先是用熱氣熏洗患處,待水溫降到不燙,再行坐浴。全過程約20分鐘,每天早晚各1次。
- 治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的浮腫腹水:椒目60克,炒后研細,車前子、草勞子等分共研細,棗肉為丸,每服3 - 6克,一日2次。
- 蛀牙?。捍ń?克,燒酒30克,浸泡10天,濾過去渣,用棉球蘸藥酒,塞蛀孔內(nèi)可止痛。
- 治膝蓋痛:花椒50克壓碎,鮮姜10片,蔥白6棵切碎,三種混在一起,裝在包布內(nèi),將藥袋上放一熱水袋,熱敷30至40分鐘,每日2次。
- 治痛經(jīng):用花椒10克,胡椒3克,二味共研細粉,用白酒調(diào)成糊狀,敷于臍眼,外用傷濕止痛膏封閉,每日1次,此法最適宜于寒凝氣滯之痛經(jīng)。
- 蛔蟲腹病,或膽道蛔蟲,嘔吐腹病:川椒6克 (微炒),烏梅9克,水煎,一日2 - 3次分服。
使用禁忌
- 陰虛火旺者忌服花椒。
- 孕婦慎服花椒。
- 多食動人墮胎,杏仁為之使,花椒畏款冬,惡枯樓、防葵,畏雌黃。
- 肺胃素有火熱,或咳嗽生痰,或嘈雜醋心,嘔吐酸水,或大腸積熱下血,咸不宜用。
- 凡泄瀉由于火熱暴注而非積寒虛冷者忌之。
- 陰痿腳弱,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門火衰虛寒所致者,不宜入下焦藥用。
- 咳逆非風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。
- 字乳余疾由于本氣自病者不宜用。
- 水腫黃疸因于脾虛而無風濕邪氣者不宜用。
- 一切陰虛陽盛,火熱上沖,頭目腫痛,齒浮,口瘡,衄血,耳聾,咽痛,舌赤,消渴,肺痿,咳嗽,咯血,吐血等證,法所咸忌。
綜上所述,花椒具有多種藥用功效,但使用時需根據(jù)自身情況遵循相應的使用禁忌。
參考權威站點來源:傳統(tǒng)中醫(yī)藥典籍及相關醫(yī)學資料。
* 本文所涉及醫(yī)學部分,僅供閱讀參考。如有不適,建議立即就醫(yī),以線下面診醫(yī)學診斷、治療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