鯪魚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食用魚類,它們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、海南島、臺灣、閩江、瀾滄江和元江等海域。其身體延長,腹部呈圓形,頭部短小,吻部圓鈍。鯪魚喜歡棲息在水溫較高的地區(qū),水溫低于7℃便會死亡,但抗病能力較強(qiáng)。作為雜食性動物,鯪魚不僅吃海藻,還會吞食少量浮游動物。
鯪魚俗名土鯪、雪鯪、鯪公,主要有土鯪、泰鯪和麥鯪三種種類。許多釣魚愛好者常常難以區(qū)分這三種鯪魚,下面為大家詳細(xì)介紹它們的不同之處。
泰鯪眼睛呈紅色,身形有點像草魚,較為圓潤,一般被叫做“紅眼”。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粉紅色的鱗片。
土鯪又稱本地鯪魚,是三種鯪魚中價值最高、肉質(zhì)最為鮮甜的品種,也是最吸引釣魚者的目標(biāo)。土鯪魚身相對較扁,在魚身兩邊接近魚鰓處有碧藍(lán)色鱗片,是鯪魚中身形最修長的一種。土鯪生長速度較慢,平均每年最多長7 - 8兩,適宜生長于水溫15攝氏度以上的水域。
麥鯪和泰鯪的共同特征是魚眼都為紅色,有一種俗稱“紅眼蠢”的魚也與它們相似。從外形上很難區(qū)分泰鯪和麥鯪,但釣上來后,麥鯪魚身比較柔軟,其肉質(zhì)是三種鯪魚中最差的,口感較“削”,沒有鮮味;泰鯪相對結(jié)實一些,但同樣沒有鮮味,肉質(zhì)較實。
綜上所述,土鯪、泰鯪和麥鯪在外觀、肉質(zhì)和生長特性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,了解這些特點有助于更好地識別和區(qū)分它們。
參考權(quán)威站點來源:無(原文未提及具體權(quán)威站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