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梅樹皮是楊梅樹的一部分,屬于植物藥材,主要分布于中國淮河以南地區(qū)的低山丘陵、向陽山坡或山谷中。其生長區(qū)域包括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及云南等地。楊梅樹為常綠喬木,高可達(dá)12米,樹冠呈球形。其葉片為單葉互生,形狀為長橢圓或倒披針形,革質(zhì),長度約8-13厘米,葉面深綠色且有光澤,背面顏色稍淡,平滑無毛,并帶有金黃色腺體。
楊梅樹皮在傳統(tǒng)中醫(yī)中具有多種藥用價(jià)值,以下列舉其主要功效及使用方法:
用量:楊梅樹皮5至7錢。
方法:將楊梅樹皮水煎,分三次服用,每次加入白糖3錢調(diào)服,每日一劑。
用量:鮮楊梅樹皮及葉共1兩,鮮南天竹5錢,橘子皮1錢半。
方法:將藥材切碎,加入4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,取藥液后再加300毫升水煎至100毫升,合并兩次藥液為一日量。每日服用3次,每次100毫升,或濃縮為每日60毫升,每次服用20毫升。
來源: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
用量:楊梅樹皮2兩,百兩金1兩,燒酒1斤。
方法:將上述材料浸泡10天后備用,使用時(shí)以藥酒涂擦傷處。
方法一:用楊梅樹皮2至4兩,水煎后去渣,將藥液倒入面盆內(nèi),熏蒸患眼,每日一次。
方法二:將楊梅樹皮洗凈切碎,加入少量食鹽搗爛,制成如銅錢大小的藥餅,敷于手腕動(dòng)脈處,約一小時(shí)后取下。
用量:楊梅樹皮(或根)5至7錢。
方法:將楊梅樹皮加清水煎汁,去渣后用藥汁煮兩個(gè)鴨蛋,蛋熟后先食蛋,再飲藥汁。
來源:《扛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
用量:楊梅樹皮3兩。
方法:將楊梅樹皮搗爛后煮水,用藥液清洗患處。
來源: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
癥狀:心腹絞痛,欲吐不吐,面青肢冷。
方法:用楊梅樹皮煎湯2至3碗,服用。
來源:《易簡方》
楊梅樹皮作為傳統(tǒng)中藥材,在治療多種疾病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,其應(yīng)用方法多樣且操作簡便,值得進(jìn)一步研究和推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