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型肝炎(簡稱乙肝)是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。乙肝患者通常是指檢測出乙肝病毒呈陽性的人群。作為一種全球性健康問題,乙肝不僅具有較高的傳染性,還可能導致慢性肝病甚至肝癌。以下將從家族遺傳、嬰兒感染以及免疫力功能低下三個方面探討乙肝的主要成因。
我國是乙肝的高發(fā)國家,其高發(fā)性與家族遺傳傳播密切相關。尤其是通過母嬰傳播的方式,乙肝病毒更容易在家庭內部擴散。如果母親是乙肝病毒攜帶者,而新生兒未能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,那么嬰兒被感染的風險極高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未采取預防措施的情況下,母嬰傳播可能導致90%以上的嬰兒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。
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是嬰幼兒,特別是剛出生的新生兒。研究表明,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齡與后續(xù)發(fā)展為慢性乙肝的風險密切相關。嬰兒期感染乙肝病毒后,發(fā)展為慢性乙肝的概率高達90%,而成年后感染者的慢性化風險僅為5%-10%。因此,嬰幼兒期的預防措施尤為重要。
免疫系統(tǒng)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。這包括腫瘤患者、艾滋病患者、白血病患者等免疫力受損的個體。由于免疫系統(tǒng)無法有效清除病毒,這些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發(fā)展為慢性乙肝或其他嚴重的肝病。
乙肝的發(fā)生與家族遺傳、嬰兒感染以及免疫力低下密切相關。通過及時接種疫苗和采取適當?shù)念A防措施,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的傳播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