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型肝炎表面抗原(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,簡稱HBsAg)是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的重要血清標志物。它曾被稱為“澳大利亞抗原”,也被簡稱為“澳抗”或“肝炎相關抗原”。該抗原是乙肝病毒外殼蛋白的一部分,盡管本身沒有傳染性,但其存在通常意味著乙肝病毒的感染。
HBsAg最初是在1960年代被發(fā)現(xiàn)的,當時研究人員在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血清中檢測到一種特殊的抗原,因此將其命名為“澳大利亞抗原”。后來研究表明,這種抗原與乙型肝炎病毒密切相關,成為診斷乙肝的重要指標。
HBsAg通常在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的潛伏期末,即發(fā)病前的2至3周內出現(xiàn)在血液中。它是人體感染HBV后最早出現(xiàn)的血清標志物之一,能夠幫助醫(yī)生在疾病早期階段進行診斷。
乙型肝炎是一種由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,主要通過血液、母嬰傳播以及性接觸傳播。全球范圍內,乙型肝炎是導致慢性肝病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據(jù)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統(tǒng)計,全球約有2.96億人攜帶HBV。
目前,HBsAg檢測主要采用酶聯(lián)免疫吸附試驗(ELISA)和化學發(fā)光法。這些方法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,能夠準確檢測血清中的HBsAg水平。
| 時間點 | HBsAg狀態(tài) |
|---|---|
| 感染后2-3周 | HBsAg首次出現(xiàn) |
| 急性期 | HBsAg水平達到高峰 |
| 恢復期 | HBsAg逐漸消失(若未消失則可能轉為慢性) |
乙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是診斷乙型肝炎的重要標志物,其檢測對乙肝的早期發(fā)現(xiàn)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