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是一種由于紅細胞大量破壞而引起的病理性黃疸。其主要機制是紅細胞內在缺陷或外源性因素導致的紅細胞破壞,釋放出大量血紅蛋白,進而產生非結合膽紅素(間接膽紅素)。當非結合膽紅素的生成量超過肝細胞的處理能力時,就會在血液中積聚,表現為皮膚和鞏膜的黃染。
新生兒溶血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,血清膽紅素水平從出生時的17~51μmol/L(1~3mg/dl)逐步上升至86μmol/L(5mg/dl)或更高。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和鞏膜的黃染,通常在1~2周內自然消退,無其他明顯癥狀。
這是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當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匹配(如母親為O型,胎兒為A型或B型)時,母體產生的抗A或抗B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,攻擊胎兒的紅細胞,導致溶血。
除了ABO血型不合外,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Rh血型不合、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、葡萄糖-6-磷酸脫氫酶(G6PD)缺乏癥等。
據統(tǒng)計,新生兒ABO血型不合引起溶血的發(fā)病率約為11.9%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(fā)生溶血性黃疸。
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病理性黃疸,其主要原因是紅細胞破壞導致的非結合膽紅素生成過多。早期識別和干預對于避免嚴重并發(fā)癥至關重要。